书法家丁伟,近些年崭露头角,并以狂草闻名,被乡人冠以“天中草人狂笔”。天中,意指丁伟的故乡天中山,位居河南驻马店的汝南县,由于此处地理位置 特殊,周武王在此筑天中山一座,上置土圭,测日影考分数以此为正。唐代颜真卿亲书的“天中山”碑文至今尚在。草人,为丁伟自取的名号,因出身苦寒,只读过 五年小学,并始终未脱离农民身份,故而以草人自居。狂笔,则是人们对丁伟书法艺术特色的概括。

    垂鞭席地亦自强

    国内诸多书法家之中,丁伟颇具传奇色彩。

    丁伟出身于汝南县古塔街道办事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,自小痴迷书法,村里人都亲昵地叫他小伟。小伟少时家庭经济窘迫,因父亲病故而辍学,由于家里兄弟姐 妹多,所以,小小年纪,他不仅要从事繁重的田间农活,还要承担家务,供养弟弟、妹妹上学。即使这样,丁伟也没有放弃自己习字的爱好,牧羊时常常垂鞭席地, 以小树枝为笔,以大地为纸,一笔一画,从未间断。就这样,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,丁伟的字有了一定的功底,得到了乡邻们的赏识。每当村里要出黑板报或是写标语时,他总被挑选出来“担当重任”。至于乡邻家里遇到红白之事需要写字,或是节庆时的对联,他都义不容辞出手相助,并且乐此不疲,俨然一副小书法家的派头。

    涉遍千山觅真知

    及至成年之后,尽管农活依旧很苦很累,但丁伟仍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哪怕是累得骨头架子都快要散了,总会抽出时间写字,对于书法,不仅仅是痴迷,而是已经深深地融进了血液、骨髓。仅从书法艺术的追求上说,丁伟究竟经历了什么?在《草堂人自叙》中,丁伟有过这样一段描述:平生酷爱书法,少时即有书法灵性,常于放牧之时席地垂鞭涂 画,后渐渐喜学碑帖,由于未能学堂授传,自摹感悟至今。初临唐楷颜体为本,上溯两汉古隶,日日苦追,得有小悟,后羡伟人毛体大草之纵横捭阖,又醉晋羲之兰 亭之绝妙,加一清;板桥之怪体书风,参杂自用,近图古张颠、素狂之大草狂放,穷追忘于茶饭,自得风格。可以说,为了追求书法艺术,丁伟几乎到了忘我的境地。2006年,他竟然不顾一切,毅然离家,只身到全国各地,遍访碑林、画廊、名人名作,几近身无分 文、流落乞讨的地步。对此,丁伟极其平淡地说:“无所谓锅无斗米而四处奔波,书法风格多源于生活所得,无拘无束,多有坎坷之创。况且,能否成为佳作,以待 百年而论,生无所谓。”

    一个“龙”字抖精神

    若论丁伟的书法风格,或以为奔放、豪迈,或以为飘逸、灵动,亦或以为墩实、拙朴,等等,不一而足。当下,他的作品中,最为书界推崇的,当属“龙”字的创新与拓展。千万别以为这只是简单的一个“龙”字,它却凝结了丁伟无数的汗水与心血。谈及龙字的创作背景时,丁伟如是说——“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”,这句话在我儿时幼小的心灵里就刻下烙印,直至2000年初,我重新迷入了“龙”字的书写艺术态征,于是精心研究、查阅古今众多流派的“龙”形字体,如:真、草、隶、篆、甲骨文及各种书法象形体,无不包括,也无不赞叹。但有一点,对于“龙”体字的书写,虽有万种之多,我却总感觉缺 些活现之气。怎样能把古今书家的“龙”字集于精华一笔,活灵活现而又不失“龙”字的笔画呢?我一次次陷入迷茫难寝、茶饭无味,虽尝试万遍,却自感无神。于是,为了达到“龙”形书写之活现,常于野坡草地,沟滩、泥河、追踪蛇行身躯,寻找灵感。时常捉蛇入盆,静观蛇体灵动之柔美。十几年如一日,穷追不舍。 后悟得蛇舞曲盘之势,在草书“龙”字书写中,加一行笔,使草书“龙”字的右偏旁抽象出“龙”胸,随运笔蛇身龙尾,加以书法布局,一气呵成,形成“龙”字体 有飞天而降之势,酣畅淋漓,快哉、快哉!

    丁伟作品赏析